2024「Design With Nature Now」國際展暨臺北特展-活動回顧
道法自然進行式 Design With Nature Now
2024-12-20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臺北市政府
&時間:113年9月14日至10月12日,展期共27日
&地點:臺北市松菸文創園區3號倉庫
和自然合作或稱道法自然的設計(Design with Nature)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降低災害衝擊、持續社會經濟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及人類健康等重大的社會挑戰,最好的方法。臺北市具有豐沛的設計藝術、人文創意與文化活動,其豐富性及多樣性皆為國內之首,因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臺北市積極與世界同步,藉由以全球環境議題進行國際對話,推動後疫情時代的交流合作,同時為推動2050淨零碳排國家政策盡一分心力。因此,臺北市政府與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於2024年9-10月盛大舉辦一系列活動,邀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Design With Nature Now》國際展覽,共同合作舉辦「Design With Nature Now國際展暨臺北特展」,融合全球性景觀規劃設計視野,一併展現臺北低碳城市發展的政策與成果,創造臺北市國際競爭優勢,並實現生態首都理想,讓低碳、健康美學的參與人人可及,展示臺北生態城市遠見與願景。「Design With Nature Now」國際展暨臺北特展分為「國際展」及「臺北特展」兩大部分,活動時間共27日,共吸引近萬名民眾嘗試以全新視角,透過2大展覽、10大主題,共吸引9,153位民眾嘗試以全新視角來思考未來城市發展的藍圖,前瞻性探討臺北首都當前面臨的重要生活議題。
// Design with Nature Now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
國際展部份是以Ian McHarg 於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探討了「道法自然」概念對於當下城市發展的影響,以五大主題方式展示來自21個國家、24個生態規劃與設計案例,體現了景觀實踐在當前政治、環境和經濟現實下,如何結合自然與生態。這些作品代表了往昔有遠見的個人和眾多民眾團體所發揮的創造力,提供了在21世紀時如何運用「道法自然」的可能性與範例參考。國際展5大主題及24個生態規劃與設計案例如下:
1.荒野自然(Big Wilds)
人類所帶來的生態變化影響如此之大,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無法逃脫我們的影響,這需要以新的方式思考什麼是「荒野」。荒野是維持人類和非人類物種數量健康的重要機制,為了發揮作用,荒野必須要有夠大且彼此相互關聯,以便物種能夠遷移並適應氣候變遷。在世界各地中,政府和社區正在共同努力在全球範圍內創建和管理荒野,最近在北美、婆羅洲、紐西蘭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遙遠地區所採取的措施表明,讓野生動物繁衍不僅僅是圈出少數幾處偏遠地域的問題,這些區域需要合法且需重建生態組合與精心管理。簡而言之,荒野自然是需要被設計的。相關展示案例包括:
• Yellowstone to Yukon Conservation Initiative, USA and Canada
• Malpai Borderlands, Arizona and New Mexico, USA
• Great Green Wall, Africa
• Landscape Regeneration of Western Waiheke Island, New Zealand
• Samboja Lestari, East Kalimantan, Indonesia
2.城市未來(Urban Futures)
西元2100年預計在現有基礎上將有額外的30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為了支持此一成長,我們需要在本世紀建造相當於350個紐約市大小的城市。事實上,地球上共有超過4,200個城市的戶籍人口超過100,000人,可以公平地說,我們已經進入了全球城市化的時代。但人類選擇在城市中生活的方式,與大多數其他物種和自然系統生存所需的東西間存在根本的衝突。此外,城市居民也依賴同樣的自然系統藉以獲取清潔的水和空氣等資源,以及農業和能源生產,因此,重新思考如何規劃設計我們的城市和地區以提升平等和環境績效至關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在不破壞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情況下建造新的定居點。本次特展中展示的所有項目都展現了城市管理與其所依賴的地區之自然資源和生態過程中相關的發展方法。相關展示案例包括:
• Willamette River Basin Oregon, USA
• Envision Utah Salt Lake City Region, USA
• Medellin, Colombia
• Barcelona Metropolitan Region Plan, Spain
• Qianhai Water City Shenzhen, China
3.海平面上升(Rising Tides)
全球暖化是化石燃料使用和碳密集使用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直接結果。造成地球極地冰帽正在融化、海平面上升、風暴也變得更加不穩定。由於碳殘留在大氣中,即使明天我們所有人類活動完全脫碳,全球暖化情形也將持續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因此,無論我們採取什麼步驟過渡到新形式的可再生能源,我們也必須使我們居住的沿海景觀適應海平面上升的新現實。特展中展示的是景觀建築師和其他人提出的一系列發人深省的例子,討論如何使沿海社區適應海平面上升,以及如何減少我們在大氣中排放的碳量。相關展示案例包括:
• The BIG U, New York, USA
• New Urban Ground New York, New York, USA
• Fingers of High Ground Norfolk, Virginia, USA
• Zandmotor Ter Heijde, The Netherlands
• 2050—An Energetic Odyssey North Sea, The Netherlands
4.潔淨水資源(Fresh Waters)
水是所有生命的基礎,而地球的供應量是有限的。同樣體積的水已經在水循環和所有生物體內循環了大約38億年,其中只有2%的水是可以安全飲用,大部分是無法取得,要麼是以冰的形式存在、要麼深埋在地底下。世界上的水只有一部分存在於湖泊和河流中,每天全世界都有數百萬人努力尋找乾淨的水。特展中的景觀建築師和其他人正在展示如何以各種形式來對水進行負責任的設計。相關展示案例包括:
• Healthy Port Futures Great Lakes Region, USA
• Los Angeles River Master Plan California, USA
• GreenPla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 Room for the River The Netherlands Rijkswaterstaat
• Weishan Wetland Park Jining, China
5.棕地治理 (Toxic Lands)
受汙染的土地修復工作是本世紀中最大且日益嚴峻的挑戰之一。20世紀下半葉,隨著蕾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1962年)的出版和一系列廣為人知的環境災難,美國大眾開始意識到被毒化的地景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因此,環保運動開始誕生,制定環境法規的時代也隨之而來。特展中所看到的幾個案例只是棕地治理的開始,展現了令人驚嘆的樂觀處理態度,不僅僅是為解決前幾個世紀工業革命時所遺留下環境汙染,也是為現今消費模式所必須進行的準備工作。相關展示案例包括:
• Emscher Landscape Park, Ruhr Valley, Germany
• Stapleton, Denver Colorado, USA
• Freshkills Park, New York, USA
•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London, England
//臺北特展 Taipei Exhibition//
《臺北特展》以臺北城市發展議題為展覽五大主軸,展示出臺北如何在全球永續發展的趨勢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永續道路。包括:淨零排放、氣候調適、食農與健康、水資源永續、都市再生等5大議題:
1.淨零排放議題
淨零排放指的是「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達成平衡」,淨零排放不等於完全不排放,而是努力透過能源轉型、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等方式減少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再以增加自然碳匯及利用碳捕集封存再利用等方式抵銷碳排,達到淨零排放。在面對2050淨零排放政策上,闡述了「屬於臺北市的零碳願景」臺北城市願景實際作為。為因應氣候變遷挑戰,臺北市已於2021年宣示將在2030年減碳40%、2040年減碳65%,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2.氣候調適議題
因盆地地形、極端氣候所面臨的都市熱島議題,市府透過體感降溫、建築能效降碳以及密集綠覆固碳的琢磨,提升城市韌性。一個健全的韌性城市必須具備「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在面對衝擊食,有較高的承受能力且能快速復原。臺北市將「韌性城市」的概念結合至村里和社區的防災工作,推動韌性社區,培養地方自助、互助的能力。
3.食農與健康議題
呈現長期透過食農教育、田園城市,扎根臺北市的核心觀念,「全國首推」的小田園計畫及綠屋頂平台暨綠牆種植計畫,走進校園,讓學生了解食材由土地、作物到餐桌的完整教育過程,另外「休憩臺北」也重點說明了包含環騎臺北、臺北大縱走、花IN臺北,以及近年來臺北市重點規劃專案的「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營造」,企圖提供給民眾健康的生活品質。
4.水資源永續議題
以大臺北水系地圖為基礎,談論臺北市的蓄水、供水、與循環再生,達到屬於臺北市的水資源永續藍圖,包括:翡翠原水管工程、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精進計畫、臺北市的溫泉資源管理、再生(含回收)水使用推廣策略、翡翠發電廠等等。
5.都市再生議題
從「老房子文化運動」談起,以老舊閒置房地活化,轉化為歷史建築與當代生活的結合、「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2.0計畫」透過培力地方社群,鼓勵市民共同參與都市閒置空間改造,並以「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嘗試透過藝術介入探討,為環境與社會價値的居住生活提供了新的想像。「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以200年洪水重現期防洪標準,並規劃以超級堤防形式佈設,致外水不易入侵,加上超級堤防堤體寬廣可提高堤防強度,不致發生潰堤之情形。「奇岩生態社區」開發形塑為一兼具生態保育、視覺景觀與整體空間環境品質之高優質住宅社區,透過退縮綠帶、開放空間管制、建築規劃管制、排水系統、交通規劃、廣告物管制,以及受保護樹木與特殊樹群之保存維護。
//「Design With Nature Now」國際展暨台北特展開幕記者會暨酒會//
113年9月14日下午假松山文創園區三號倉庫McHarg 講堂,共同舉辦「道法自然進行式」臺北特展開幕記者會暨酒會,特別請臺北市政府李泰興秘書長致場致詞,以及邀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院長Dr. Frederick Steiner、國際知名景觀專家學者及政府代表出席。記者會後同時安排系列性Ian McHarg講堂進一步探討生態自然規劃設計趨勢、如何將自然環境與建築融合,實現永續城市發展的願景。
//Design With Nature Now 道法自然進行式國際展導讀活動//
「2024 Design With Nature Now 道法自然進行式+臺北特展」,9月14日登場後,廣受好評,吸引了許多民眾到訪,景觀學會接到非常多導覽的詢問,應各界的熱烈要求,臺北市政府特別商請中華民國景觀會專業人士辦理國際展導讀活動,透過網路Google表單報名,自9月23日起至10月12日止特展期間,共計舉辦32場,總計1,016人次報名參加導讀活動,深入了解本次展覽精髓,除了臺灣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實踐大學、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中原大學、中華大學、東海大學、嘉義大學、宜蘭大學、清華大學、內湖高工、勤益科技大學、宏國德霖技術學院等14所學校的師生參與外,還有政府機關人員、景觀與建築業界、開發建設公司、工程顧問公司等參與,提升一般民眾、學界、政府機關人員與專業界對於道法自然的城市發展政策理解。
// 企業交流專場座談會//
臺北是首善之都、永續城市先行者,為促進產、官、學界的合作,展覽開幕後第3天即16日上午特別安排了一場「企業交流專場座談會」,現場共計約有150人共襄盛舉,邀請蔣萬安市長以〝永續臺北〞為題演講,希冀驅動民間企業透過自然環境設計融入景觀建築,向永續靠攏,儘早掌握國際減碳規範及趨勢,創造社會共好價值。
//自然體驗工作坊.林園療癒體驗//
學會與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合作於松菸文創園區共辦理4場次免費的《自然體驗工作坊.林園療癒體驗》,共計80人次參加,參與者來自於社會各界以及各年齡層,參與者背景主要以一般民眾為主,包含兒童、親子、醫院人員、退休人員、科技公司、公務部門等。,引導民眾多多走入生活周邊綠地,運用大自然的療癒力量,來調整及改善人的身、心、靈,讓綠的自然元素走入人們的生命,在松菸文創園區的綠意裡一起打開五感,體驗自然,放鬆身心,共享美好午後時光享受自然療癒的魔力。
「Design With Nature Now」國際展暨臺北特展分為「國際展」及「臺北特展」兩大部分共吸引近萬名民眾嘗試以全新視角,透過2大展覽、10大主題來思考未來城市發展的藍圖,前瞻性探討臺北首都當前面臨的重要生活議題,同時也在IFLA國際景觀建築師聯盟與美國賓大設計學院的網路宣傳,促進臺北地景與國際的對話,也讓世界各地的讀者即時掌握臺灣及全球的各種重要動態,無形中促進了信息的全球共享與交流,透過展覽及演講的過程,讓大家了解環境議題及解方外,同時了解臺北市永續施政重點,驅動民間企業透過國際展與臺北展的道法自然解方,向永續靠攏,投入低碳作為,儘早掌握國際減碳規範及趨勢,鼓勵企業永續措施與市政建設結合,達到雙贏局面、創造社會共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