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美學誰來把關?
前一陣子我美國的朋友來台灣旅遊,他們就像每位曾來過的外國友人,對台灣人的熱情、禮節、和善都印象深刻...
2012-06-30
前一陣子我美國的朋友來台灣旅遊,他們就像每位曾來過的外國友人,對台灣人的熱情、禮節、和善都印象深刻,但他們納悶的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五顏六色且一個比一個大的招牌?為什麼面向馬路綠帶的窗子佈滿鐵窗與空調主機?為什麼到處停滿了機車?為什麼每棟建築物都方方正正像學校似的?為什麼公園裏的設施比樹還多?為什麼海岸佈滿消波塊?為什麼市區周邊的山都被建築物給擋住了?為什麼一條馬路上的路燈有那麼多不同的造型和顏色?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多的為什麼,問得我即汗顏又無言,因為這也是我從事景觀專業工作最無力也最沮喪的部分。台灣的環境很多地方不只是雜亂沒特色,甚至可以說真的很醜。
近三十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國民所得水準不斷提升,但是居住品質、都市景觀、鄉村格調卻仍然缺乏美感氣質,甚至有不如從前的現象,雖然政府積極努力的透過各項公共建設,如內政部營建署的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景觀綱要計畫;交通部觀光局的國家門戶計畫、觀光旗艦計畫;農委會水保局的富麗農村計畫、農村再生計畫;水利署河川局的河川環境營造計畫等,以提升環境與國人生活品質,但綜觀其結果,不難發現各新建工程仍多偏重在耐久性、結構性等的考量,植栽也多執著於原生性與季節變化,相對於環境美學的思考,如設施的比例、色彩、材質與整體質感;植栽層次的配比、色彩搭配與背景的協調等,則全憑主辦機關或少數審查委員個人專業的經驗,而無明確的標準,導致錢花得不少,城鄉環境卻仍各唱各的調,雜亂而無章。但是,國家整體視覺環境的不佳,不只國人無法獲益,同時也降低了台灣對國際旅遊人口的吸引力,英國傳通媒體執行長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就說過,他在一本旅遊指南讀到「台北是世界上最醜的城市」,這樣的印象,甚至影響國際企業全球佈局時選擇台灣的機會。
國家整體景觀不佳的問題,除了台灣過去長時間被統治壓迫,人民因物資缺乏所遺留對環境品質的漠視之外,另一個先天不良的發展思維亦是造成環境景觀不佳的必然結果:從都市景觀的角度來說,台灣的都市只有平面而沒有三度空間的思考,原因就在都市規劃時完全以量來考量與分配,空間的概念,只停留在片段式剖面的高度與天際變化示意,而都市設計準則也多偏向概要性的文字敘述,整體觀之,就是缺乏都市視覺空間的延續性與城市美學的思維。另外若從非都市環境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鄉村聚落、山地部落,耕地水圳等,因政府長期只著重民眾生計與財產的提升,所以便宜行事的引水拉線、粗糙的混凝土工事、農具與農用廢棄物、簡陋的鐵皮違建、任其破敗閒置的房舍與空間等放眼可見,人民也養成了吵鬧就有錢來的習慣,環境改善是政府的事,就算閒著發呆也鮮少自理,能站出來投身公益的實在有限。地方選舉更導致公共建設求快求績效,而環境美學根本不在思考的範圍之內,只要有新建工程,就是在替人民做事,至於設計內容與外觀,則全看審查委員的專業與偏好。然而,要幾位不同專業的審查委員,可能連工程所在環境都不清楚的情形下,在短短的幾小時審查會議上負責為視覺景觀與環境美學作全面把關的工作,確實就像承接了不可能的任務,風險極高。
說到美學鑑賞,似乎每個人對美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可以提出批判。確實,美是一種感覺,因人而異、見仁見智,審美觀受到個人成長環境、教育程度、見識多寡…等的經驗,而有不同的想法。但從鑑賞的角度,美其實還是可以比較與檢驗的,而且對於普遍美的事物,仍有同理心。近年國人出國旅遊的機會增加,對先進的歐美各國文化特色與環境景觀就有類似的讚嘆,在比對自己周邊的環境時,也經常聽到「他們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批評。殊不知這是國家嚴謹把關與法令規範的成果,就拿我曾工作過的美國加州爾灣市(Irvine, California),不只全市的環境景觀樣貌有詳細的規範與清楚的開發限制,甚至小到建築外觀整修時所用的材料、顏色、植栽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與審查機制,就怕整體景觀特色因一棟建築的更新或局部開發計畫而造成改變。台灣的教育體系一貫忽視美學訓練,國人對於環境與空間美的鑑賞力本已不足,再加上把關的機制不夠完善,所以一般民眾只能被動的接受各項創作設計,長期生活在醜陋雜亂的環境中,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如何提昇個人對於環境美學的品味的鍛鍊,確實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投注心力的。
從環境美學相關的專業教育科目與執業範疇來說,台灣的建築師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專業者,相較於一般專業,其與環境美學的關係也較為密切,然而建築師的訓練基礎仍以建築造型創意設計為發想,使用空間的規劃為方向,至於其與周邊實質環境的融合與自然環境變化的考量,能確實整體思考與配合的實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近年房市蓬勃發展,誇大式行銷廣告的推波助瀾,建築外觀就像世界博覽會一般爭奇鬥豔,日式極簡設計從城市到鄉村,隨處可見,歐式城堡緊鄰巴厘島式建築外觀,地中海風伴著江南園林式建築,個個造型超炫,但這就是台灣的景觀特色嗎?除了外觀造型炫麗搶眼之外,為求建蔽容積用到飽和,一幢幢像極了組合積木般的水泥高樓,其根本則是缺乏環境思維的混凝土雕塑,所造成的熱島效應與微氣候變化的影響,更有不可恢復的嚴重後果。近期快速發展的新北市淡水竹圍地區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不論歐、美、日本等國家,對於都市水岸景觀的規劃都非常的慎重,在河川兩岸的開發均嚴格規定與限制,以避免破壞或阻擋了河岸景觀,確保民眾最大的環境效益,反觀我們的竹圍紅樹林,原本水岸連接山景的美麗河岸景觀特色,被現在緊鄰中正東路上一整排超高大樓完全阻隔切斷,只求建築外觀突出搶眼,不管整體環境的協調,水岸景觀是第一排住戶擁有的特權,現在行經中正東路只感覺建築大樓逼近道路的壓迫感,再也感受不到青山綠水的水岸特色與順著山勢與水流所鼓動的微風,我們不僅要問,原來美麗的景觀誰可以為我們守護和把關?
再舉其他環境景觀的例子來說,前幾年積極推動的治水計畫,在永續環境的思潮與民意代表的重視之下,增加部分環境營造的預算經費,但在土木掛帥的領導下,河川環境營造仍以河防安全為優先,生態工程應用次之,而河川景觀與環境特色則屬枝微末節,重不重視就端看承案的水利技師及主辦單位長官們有沒有不怕麻煩的職業責任了。同樣的,都市計畫由通盤檢討或都市更新規範都市發展的涵容量,但對於都市特色與環境景觀的願景卻未能清楚勾勒與塑造,才會造成現在這樣的醜陋樣貌。
美學的學習與體悟雖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備,但如果透過專業教育的培養與訓練,仍然可以運用前人或先進國家所累積的經驗與美學知識,找到基本的方法與原則,而這些方法,在大學教育各科系中,多半只有在與設計相關科系的課程中可以看到,若再仔細檢視這些系所開立的學科課程,能同時考量環境學、生態學、設計學與植物學的則就非常有限。
回過頭來再看看,國內大學設立景觀系所已逾二十年,有景觀系所的大專院校也超過十五座,我們真的要問為什麼不讓這些受過環境美學相關訓練的專業工作者來為我們的環境開發把關呢?的確,這些景觀系所畢業的學生,在各相關工程顧問界默默的努力著,但由於人少勢微,再加上沒有政府與人民賦予的專業簽證權,要發揮專業影響力,其實是心有餘而力未迨。好不容易現在有了各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作為開發規劃的指導方針,但未來台灣的環境景觀還需要依循著景觀綱要計畫持續推動與落實,才能展現台灣的環境與景觀特色,而誰應該或者說誰能夠來為台灣的景觀環境把關呢?是以營建與工程為專業的土木技師、以建築造型特色為追求目標的建築師、著重都市發展與配比的都市計畫技師,還是以園藝栽培與應用為重點的園藝技師呢?……誰來把關呢?
鄧婉君 (怡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